
認識「感覺處理失調」(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, SPD)
試想像這两個BB的情況: BB1號:經常表現活躍、煩躁、容易怔愕、睡眠斷斷續續、跳過爬行階段、用腳尖走路、照顧這孩子,會弄得身疲力竭。 BB 2 號:很安静、任何人也能跟去、經常打盹小睡、晚上全程睡覺、無論外出或乘車皆安坐於BB椅內,没興趣去抓噹噹或望物件,對着螢屏會不動般看得入神。 這两個BB明顯大不同,卻同樣潛存感覺處理失調(SPD)的徵狀。 感覺處理失調,是指一個人接收内在或環境的感覺信息後,未能有效地處理,做出順應性的行為反應。 孩子可能對某種感覺過度反應,例如對突然的觸碰或移動感到受驚嚇。有些孩子卻會缺乏反應,例如完全沒留意大門給用力的關上或吊床正在搖盪。 有些孩子會尋求强烈的感覺,如大音量、閃動的光和大動作;有些孩子不善判斷感覺,對於向上或向下、向前或向後、水是熱是冷, 十分猶疑。 SPD小孩動作比較粗笨、容易碰撞物件、跌倒、接球有困難、雙腳未必能交替爬梯級。 SPD情況並不會因孩子漸長而完全消失,反之,因為孩子想要得到舒適度和安全感,他們會傾向依循慣性或熟悉的日程和環境,以致SPD情況更嚴重。 SPD不是學習失能,但它會導致孩子在學

掉了東西的喜悦
今天在樂運會整理案頭文件時,剛好有家長与教練在談及她的兒子情況,我本無意细聽,但聽到家長是以喜悦的語調跟教練訴說,我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上工作,好奇地專注他們的對話。 她欣喜的說:「最近我跟孩子坐車,给了贴纸孩子貼在手上,不知怎的貼纸掉了,孩子即時催促我,要拾回贴纸给他貼上,他一向掉了東西都不知道,也從來不會要我拾回掉了的東西,這是第一次要我拾呀,他應是感應到貼纸黏附在手的感覺,掉了都知道吧。」「是的,那是他的身體觸覺感增強,手的感應也明顯了,所以從身上掉下物件,他會知道要去拾起來。」教練回應。說着說着,孩子嚷着要離去;我抬頭,看到一個為孩子知道東西掉了而喜悦的家長。 再問教練,原來孩子3歲半,之前家長曾提過,孩子穿着鞋,走着掉了也無反應,有時候,自已手執東西也未有留意;孩子在樂運會做感肌運動两個月,運動強化了孩子的身體感覺和觸覺,他要求拾回掉落的東西,是叫人鼓舞的進步,家長也很明白孩子的需要,並積極配合;教練續說,家長這些正面回應,令教練團隊自然地添把勁。説罷,教練与我互瞟一下,相互發出會心的微笑。 #jscblog #sensoryexercis

快與慢
在現今的社會, 每個人都像在跟時間競逐. "走快點, 快!", "還沒有弄好啊, 怎麼這麼慢!" , 這些催人語調, 就是我們每天的口頭語. 確實, 在電子世界裡, 我們會要求電腦啟動時間短, 可是, 在帶孩子, 培育孩子, 時間是不能少的, 因為人的成長是要按部就班的, 一步一向前. 孩子冷天要出外玩, 我們會給他3分鐘時間把外套穿上? 有耐性地等待他們完成? 還是我們催著他們, 甚而出手用短短幾秒去幫他們穿上? 若你知道, 在那穿外套的三分鐘, 孩子要抬起自己的手臂,尋找袖子的方向套上衣服,跟著用小手指扣鈕結或拉拉鍊,這一連串的動作,給予孩子很多本體感,小手肌的運用和體驗。當照顧孩子時,我們若想給予足夠時間譲孩子學習和實踐感肌能力,是應取快抑取慢呢? #childdevelopment #howtolearn #timing